伴随着阿里,腾讯等第三方支付巨头刷脸支付的相继上线,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得到了空前重视,传统金融业的代表——商业银行为了转型不甘落后,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。
1工商银行
昨天,工商银行公布了刷脸支付的上线情况,因工行刷脸支付还在试点中,所以现在只适合南京艺术学院、南京大学等院校的同学。
根据工行官微信息显示,用户可以下载最新工银e生活并点击网页下扫码支付付款设置进入到功能列表网页。
在功能列表网页上开启协议商户刷脸支付功能切换,则显示人脸注册提示网页。进入”人脸识别支付系统界面”,选择”人脸认证”选项,然后输入密码即可成功登录;同时也可通过摄像头对用户面部进行拍照并上传至服务器上,由管理员审核是否允许使用该功能。工行提供了人脸支付相关服务,用户只需通过手机上的拍照注册按键,就可以进行人脸支付。
不过要知道工行并非首家开通刷脸支付,建设银行早些时候也开通了商用刷脸支付。
2.建设银行
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于今年一月二十三日推出了一款基于人脸识别0付自动售卖机(以下简称0付售卖机),该售卖机在输入手机号码后面四位,然后再进行人脸验证就可以完成付款。
由此看来,银行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。
这就决定了今后您的一切生物特征都可能是建行鉴别的基础。
3.民生银行
凭借建行这家最早吃“螃蟹”的公司,民生银行继往开来,在3月中旬开通了手机银行面容登录和支付功能。
面容ID签到比密码签到或手势签到更加简便安全,不需输入密码或滑动手势,使用者凭借自身面容识别就可进行刷脸签到;付款时面容识别代替短信验证码进行交易密码和刷脸双重校验,不仅可以省去短信校验方式需等待短信并人工输入验证码等环节,还可借助面容ID唯一性增强付款安全性。
4小结
与二维码时代失之交臂,银行想要用生物识别技术来反超第三方巨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但是并不是不存在被赶超的可能性。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将会成为解决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并将迎来一个新的缓冲期,这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而且,政府对金融科技发展一直采取防范风险和合规监管态度,与第三方支付积极相比较,银行谨慎特质显得更能抵御金融风险。